循行路線:
- 起於腎中
- 下至胞中
- 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
- 至尻(ㄎㄠ)
- 貫脊上腦後
- 交顛
- 至囟會
- 入鼻柱
終於人中與任脈交
在背後中脊,總制諸陽,故謂之曰督,督者都綱也。其循背脊上行,猶如裘之背縫也。
一、所屬穴位:
督脈二十八穴始於尾閭骨端之長強穴,腰俞(功穴)、陽關入命門(功穴),上行懸樞、脊中、至中樞,筋縮、至陽歸靈台,神道、身柱(功穴)、陶道開,大椎、啞門連風府,腦戶(功穴)、強間、後頂排,百會、前頂通囟會(功穴),上星、神庭、素 (功穴)對,水溝、兌端在唇上,齦交上齒肉縫間。
二、循行路徑:
督脈起於小腹下方恥骨正中央,分本絡與別絡循行 色身之經絡。
(1)別絡路徑:由會陰穴起,女經溺尿處,男繞生殖器,至恥骨借足少陰腎經內股處,入腹內循任脈,行至小腹胞中(關元穴)。在胞中此內氣分兩路,一後絡至兩腎(主要為右腎)。另一內氣會走衝脈氣街,腹部,上行入喉,環繞嘴唇,一股內行至督脈齦交穴而終。另一股外行上臉頰至兩眼中央下方,噗地一聲入眼內眥。
(2)別絡路徑:由會陰穴經足少陰腎經股內處鼠蹊部,循左內腹部上行至心臟,過心臟經喉頭,後入腦際。
(3)本絡路徑: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於眼內眥睛明穴(功穴),上額前,至頭頂,再絡入腦中。由腦再轉出左右頸部,順下項肩部,內挾脊內行,至腰脊部入腎,再由腎經生殖器回到會陰穴。
三、疾病症候
患督脈疾病者,有下列病候:腰痛、遺精、白帶、氣喘、癲癇、聾啞、頭痛、脊柱強直、角弓反張。
四、氣功推拿、按摩督脈穴道實務應用
穴位名稱: 長強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尾骨端下,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
【作用】:鎮痙熄風,清熱利濕,固脫止瀉。
【主治】:①泄瀉,便血,便秘,痔疾,脫肛。②癲狂癇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、足少陽、足太陰經交會穴,絡穴
穴位名稱: 腰俞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骶部、當後正中線上,適對骶管裂孔
【作用】:調經通絡,清熱利濕。
【主治】:①癲狂,癲癇。②痔疾。③腰脊強痛,下肢痿痹。④月經不調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腰陽關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強腰補腎,調經通絡。
【主治】:①月經不調,遺精,陽痿。②腰骶痛,下肢痿痹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命門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壯陽益腎,強壯腰膝,固精止帶,疏經調氣。
【主治】:①遺精,陽痿。②月經不調,帶下。③泄瀉。④腰脊強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懸樞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腰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溫補脾腎,強壯腰脊。
【主治】:①腰脊強痛。②泄瀉,腹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脊中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。
【主治】:①泄瀉。②黃疸。③痔疾。④癲癇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中樞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健脾利濕,益腎強脊。
【主治】:①黃疸,嘔吐,腹脹滿。③腰脊強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筋縮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止痙熄風,健脾調中。
【主治】:①癲癇。②脊強。③胃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至陽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寬胸理氣,清熱利濕,健脾調中。
【主治】:①急性胃疼。②黃疸。③胸脅脹痛,咳嗽,背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靈台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宣肺止咳,清熱解毒。
【主治】:①急性胃疼。②疔瘡。③咳嗽,脊背強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神道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、當後正中線上,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養心安神,熄風止痙,清熱通絡。
【主治】:①心悸,心痛,失眠,健忘。②咳嗽,噎膈。③脊背強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身柱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祛風退熱,宣肺止咳,寧心鎮痙。
【主治】:①咳嗽,氣喘。②癲癇。③脊背強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陶道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宣肺解表,熄風止痙,鎮驚安神。
【主治】:①熱病,瘧疾。②頭痛,脊強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
穴位名稱: 大椎 [經穴]
痛,頭項強痛。③癲癇。④咳喘。
【定位】:在後正中線上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
【作用】:解表清熱,疏風散寒,熄風止痙,肅肺寧心。
【主治】:①熱病,瘧疾,骨蒸盜汗。②周身畏寒,感冒,目赤腫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、手、足三陽脈交會穴
穴位名稱: 啞門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項部,當後發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二頸椎棘突下緣
【作用】:熄風止痙,通絡開竅,疏風活絡。
【主治】: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、乏力。②聾啞。③中風,舌強不語,暴瘖。④癲狂癇。⑤後頭痛,項強。⑥鼻衄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與陽維交會穴
穴位名稱: 風府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項部,當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,枕外隆凸直下,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
【作用】:疏散風邪,清心開竅,通利機關。
【主治】:①中風不語,半身不遂,癲狂。②頸痛項強,眩暈,咽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
穴位名稱: 腦戶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後發際正中直上2.5寸,風府上1.5寸,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
【作用】:散風清熱,開竅止痙。
【主治】:①頭暈,項強。②癲癇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
穴位名稱: 強間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當後發際正中直上4寸(腦戶上1.5寸)
【作用】:散風通絡,寧心安神。
【主治】:①頭暈,眩暈。②癲狂癇。③中風偏癱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後頂 [經穴]
【定位】:頭部,後發際正中直上5.5寸(腦戶上3寸)
【作用】:散風通絡,寧心安神。
【主治】:①頭痛,眩暈。②癲狂癇症。③中風偏癱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百會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,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
【作用】:平肝熄風,升陽益氣,醒腦寧神,清熱開竅。
【主治】:①眩暈,頭痛。②昏厥,中風偏癱,不語。③脫肛,陰挺。④癲狂不寐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、足太陽經交會穴
穴位名稱: 前頂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.5寸(百會前1.5寸)
【作用】:平肝潛陽,清熱熄風。
【主治】:①頭痛,眩暈。②鼻淵。③中風偏癱,癲癇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囟會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(百會前3寸)
【作用】:平肝熄風,醒神鎮驚。
【主治】:①頭痛,眩暈。②鼻淵。③癲癇。④小兒驚癇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上星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,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
【作用】:清肝明目,宣通鼻竅。
【主治】:①頭痛,目痛。②鼻淵,鼻衄。③癲狂。④中風偏癱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神庭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頭部、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.5寸
【作用】:清肝明目,熄風止痙,通竅安神。
【主治】:①失眠,驚悸,癇症。②頭痛,眩暈。③鼻淵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、足太陽、陽明經交會穴
穴位名稱: 素髎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面部,當鼻尖的正中央
【作用】:清熱宣肺,宣通鼻竅,蘇厥救逆。
【主治】:①昏迷,昏厥,新生兒窒息。②鼻塞、鼻衄、鼻淵、酒(查皮)鼻。③目脹痛,視物不清。④足跟痛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水溝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面部、當人中溝的上1/3與中1/3交點處
【作用】:開竅啟閉,蘇厥救逆,清熱化痰,寧神鎮痛。
【主治】:①暈厥,中暑,中風昏迷,精神障礙,牙關緊閉。為急救要穴。②癲狂、癇症。③急性腰痛。④胃疼不止,口喎面腫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【類別】: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
穴位名稱: 兌端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面部,當上唇的尖端,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
【作用】:清瀉胃熱,定驚止痛。
【主治】:①癲狂。②牙齦腫痛,口喎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
穴位名稱: 齦交 [經穴]
【定位】:在上唇內,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
【作用】:清熱明目,宣通鼻竅。
【主治】:①急性腰痛。②痔瘡出血、痔疾疼痛。③齒齦腫痛。④鼻淵。⑤癲狂。
【歸經】:督脈穴